华夏大学生在线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448|回复: 0

追随摄影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6-2 23:57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追随摄影是表现动态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,在体育摄影中得到了十分普遍的运用。
它是用相机追踪被摄的移动物体,并在运动过程中按下相机的快门,使移动物体的影像较为
清晰,而背景则呈现模糊的线条状,使画面形成强烈的动感效果。
先是快门速度的选择。照相机快门速度的选择要根据拍摄时的实际情况而定,因为快门
速度的选择与拍摄距离的远近,镜头的焦距的长短,拍摄角度的大小,物体移动的快慢等方
面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一般情况下追随拍摄的快门速度以 1/30 秒为宜。
其次是角度的把握。拍摄的角度是指按下相机快门时相机拍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前
方形成的角度。从追随摄影的动态效果看照相机与运动方向的角度是在 70 度--90 度之间为
宜,因为这个角度既能表现出运动的速度感,又能较完整的表现出被摄物体的面貌。
第三是拍摄距离的定位。拍摄距离的远近要以突出运动主体,环境烘托热烈为基本原则。
如果拍摄距离较远,运动主体则会淹没在背景环境之中,而失掉了主体的地位,使拍摄的画
面缺少趣味中心。如果拍摄距离太近,运动主体太大遮挡了背景环境,又会失去动势与气氛。
所以必须把握好运动主体与背景环境的辩证关系,做到突出运动主体的至尊地位,而背景环
境应该是随从关系。
第四是光线的运用。在追随摄影中,光有表现主体,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。追随摄影的
理想光线是逆光或者是侧逆光,因为这两种光线刻画运动主体时,主体的立体感特别强烈,
运动物体的线条突出,轮廓线鲜明,运动主体与背景环境有较强的空间感。
第五是背景环境的取舍。追随摄影中的背景环境是画面整体不可缺少的构图因素,没有
背景环境的烘托就没有运动主体的鲜明突出,没有背景环境的“虚”就没有运动主体的“动”。
在处理背景环境与运动主体关系上要强调对比的因素,如在线条、明暗、动静、虚实等方面
产生一定的对比关系,从而使画面更富有运动的表现力。
第六是镜头焦距的作用。追随摄影一般可选用变焦距镜头,以 80--200 毫米为好,这样
可以应付各种较为复杂的运动场面。从拍摄各种运动的情况看,中焦距镜头是追随拍摄的理
想镜头,因为中焦镜头既能较好的表现出运动主体,又能恰到好处的显示出运动场上的背景- 58 -
环境。
第七是运动主体位置的安排。在追随摄影的构图中,要在运动主体前面留有一定的空间。
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运动画面时,会随着运动主体的运动方向产生一定的视觉惯性。如果运
动主体的前面不留有空间,人们的视线就会受到阻碍,使人们在心理上和视觉上产生不平衡
的感受。所以在运动主体位置的安排上,要留有一定的空间,让运动主体有“路”可走,而
留出的运动 “余地”也均衡了画面。
第八是照相机转动的速度。追随摄影时照相机转动的速度应该与运动物体的速度相一
致。如果照相机的转动速度快于或慢于运动物体的速度,拍摄出的运动主体均是模糊的。所
以照相机转动的速度必须与运动主体的速度同步,才能拍摄出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,否
则将导致拍摄的失败。这是追随摄影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最后是照相机的聚焦方式。追随摄影的聚焦方式一般有三种可供选择。如果使用的是有
自动聚焦的照相机,可以设置在连续聚焦的挡位上,拍摄时进行自动跟焦。如果使用的是手
动照相,在拍摄时则可以手动跟焦。最后是预置焦点,物体在运动时一般在方向和位置上都
有着一定的规律性。所以在拍摄就可以预见运动物体所经过的位置。这样就可以将焦点预先
对准这个位置,待运动物体到达这个预置点时伺机拍摄。以上三种聚焦方式,最佳的方法是
预置焦点,因为这样可以让拍摄者精力集中的抓取运动物体精彩瞬间。
等速追随拍摄是追随拍摄中表现运动物体的一种特殊形式,它是指拍摄者与被拍摄的运
动主体朝着同一方向运动,在等速的情况拍摄主体形象,由于主体和照相机均处于等速运动,
拍摄出的主体十分清晰,而背景却被拉出虚动的线条,产生追随摄影的效果。从拍摄技巧看,
等速追随是追随摄影的另一种形式,但是从实际拍摄的效果看,等速追随拍摄同追随拍摄又
有一些方面的不同。由于等速追随自始至终伴随着被摄主体,可以随时随地的捕捉主体的任
何情况,而且拍摄出的画面效果均能形成动静结合的特点。如果用追随的拍摄方法,只能有
一次的拍摄机会,即便是用卷片器一次拍摄数张画面,也只能获得在角度和动态方面较为满
意的一张照片。
除此之外,等速追随所拍摄的背景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,时空关系也在不停地更替,所
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拍摄的好时机。
在进行等速追随拍摄时,拍摄者乘坐的交通工具要驾驶得平稳,车辆的速度要与被摄的
运动主体尽可能的相一致,拍摄时人的身体要注意控制平衡,尽量避免人的身体与车体相靠,
否则车体的震动会影响拍摄的效果。 等速追随拍摄时的快门速度一般可以选 1/60 秒或者
1/125 秒。这样既能保持运动主体的清晰度,又能防止车体的震动对拍摄带来的影响,也可
以使背景环境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。
在拍摄的距离把握上要根据具体表现的主体内容来确定。一般的情况不宜太近,也不能
太远。拍摄距离太近,在构图和背景方面很难控制得好。拍摄距离太远,主体形象不突出,
动感不强烈。等速拍摄时在用光、抓拍、角度等均可参照上节追随摄影的方法。
★图像时代的来临,使得新闻摄影领域的求异心态也十分浓厚,不少摄影人开拓了崭新的表现手法,
动静结合也是其中之一。我们看到,有不少以动静结合为画面特征的新闻摄影图片,的确是在既无法使用
闪光灯,也无法采用其他方法有效提高快门速度的情况下拍摄到的,这类图片自然应另当别论,但那些为
了追求画面效果,刻意降低快门速度以获得虚化效果的照片,毕竟不是新闻摄影的主流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站点统计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( 苏ICP备2023024155号 ) | 公安备案号:32010402000195

GMT+8, 2024-6-17 07:47 , Processed in 1.078190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