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碧薇 发表于 2019-6-4 19:42:57

广告推送太“惊准”,个人数据安全需严管

近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《数据安全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意见稿提出,网络运营者应当为用户提供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的功能;用户选择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时,应当停止推送,并删除已经收集的设备识别码等用户数据和个人信息。刚在购物APP上看了一款商品,随后就在各种资讯客户端接到同类商品的广告推送;在某社交APP上跟人聊起育儿经验,稍后就收到母婴用品的广告推荐……现实中,层出不穷的精准广告令人不堪其扰,想要关掉推荐功能,要么根本没有关闭按钮;即使有,也要经过繁琐的操作步骤。由此,更带来人们对个人信息泄漏的担忧,“精准”变“惊准”。
很多人大致知道精准推送背后的运作套路:平台根据用户的网上浏览记录、定位、基本身份信息等要素,给其打上对应“标签”,再在后台以竞价或自动个性化的方式为广告主做精准投放。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各种APP互相分享,所以才会收到层出不穷又切中需求的推送。
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模式,也是一些互联网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。企业分析用户需求,精准投放广告,提升购买转化率,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方便,使其更快找到喜好的产品,本是为了共赢。然而,某些企业早已越界,它们对个人隐私无限制地探查、传播、利用,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和担忧。那些隐藏在APP后的程序就像暗处的一双双眼睛,全方位贪婪地审视着用户。而用户赤裸裸的暴露在网络中,沦为商家的猎物。一些企业表面上强调不会窥探用户隐私,但背地里只怕没少干这种勾当。类似个人信息被“杀熟”、手机APP偷听用户谈话现象的披露,让如今已被各类APP深度捆绑的我们细思极恐。
利益是“惊准”广告横行的根本原因。平台给用户打的“标签”是与手机的设备识别码是相对应的。当用户使用另外一个平台时,就会通过设备识别码来调取此前的“标签”,从而获取相应信息。通过公关公司等,平台与广告主产生联系,在后台以竞价或自动个性化方式为广告主做精准投放,从而实现了跨平台的精准广告推送。对于一些平台来说,这种营销方式是他们主要的盈利模式。为了获得广告主的青睐,利益驱使着它们获取更多的数据,更详细的记录偏好。而因为相关技术的高门槛,许多用户并不清楚背后的原理,又没有养成仔细阅读相关隐私政策的习惯,进一步助长了平台“惊准”推送的泛滥。
此前,公安部等部门发布《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》规定,完全依靠自动化处理的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精准营销、定向投放广告等增值应用,可事先不经用户明确授权,但应确保用户有反对或者拒绝的权利。但《指南》更多是指导企业,并未形成有效的威慑,也没有详细说明该如何保证用户的权利。希望此次的《管理办法》最终能弥补监管空缺。
当然,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,不仅是“惊准”广告,还有强迫同意隐私条款、个人信息数据存储等。比如,前不久,上海市消保委对39款手机APP开展涉及个人信息权限评测,结果发现涉及读取联系人、监控外拨电话、接收讯息(短信)等敏感权限未找到对应功能等问题。这些都需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,不断加强监管。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,但飞速不是野蛮,加强监管不仅仅是维护用户权益,也是规范行业发展,促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广告推送太“惊准”,个人数据安全需严管